中国院士评选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传言需公关费几百万(图)
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
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总听人说,如今有的人评院士"要花钱了"。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"送钱",但他发现:快到评院士的时候,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,好吃好喝好招待。
陈运泰发现,除了"活动"之外,有的单位或个人还很会"包装"。"为了包装'大成果',就把很多人的成果集中到一个人头上。这种事科技界太多了。"他感慨。
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也发现,在一次院士增选中,一位院士候选人提交的材料,令很多老院士"瞠目结舌":此人6年之内,获得了5项国家大 奖。他的水平有这么高吗?在过去,一个人一生获一两项国家奖,就很了不起了。后来,那位"丰产"院士候选人出局了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 时也认为,目前申报院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趋势:个别年轻人评院士的材料、奖项和论文都很多,甚至多到不可能完成。
现在,参选院士已经"不是一个人在战斗"了。一些候选人所在的单位,也加入到"跑院士"的行列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界人士表示,现在,院士被炒得越 来越高,这与物质利益有关。院士是一级教授,申请项目容易。一个单位能培养出一个院士是巨大的荣誉。实际上,如今只要是稍微像样点的大学,都有"培养院 士"的规划。而到了院士评选阶段,更是需要"组织出面"。
为此,一些院士候选人及其单位就会做大量宣传工作,甚至会出现宣传失真乃至造假的情况。据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钏介绍,现在很多包装公司应运而生,教 科学家如何包装自己去拿奖,俨然形成了产业。一些年轻人被鼓励去包装公司"听听课"。否则,"你傻乎乎的,写那些东西根本拿不到奖!"她说:"有人说,你 要当院士,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。虽然这是个别现象,但学术界确实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。"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